切实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日期:2016-06-1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量:22894

 切实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石成贵

(BOB登陆链接   四川  南充  637131

【摘要】 探讨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是维护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如何正确预防、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主题词】 预防  处置  群体事件  构建  平安和谐  校园

所谓高校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群众性矛盾纠纷事件,它的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群体性事件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往往会涉及群体性利益。这类事件一般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社会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高校人员密集、人口流动性大、学生处世方法简单、易发生矛盾纠纷;学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差,易被人利用或上当受骗;建筑物多、重点要害部位多、安全隐患多;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师生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等。诱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斗殴、滋事等原因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二是因宿舍管理、食堂饭菜价格、学杂费、教学实习、福利待遇等引发“罢餐”、“罢课”、“罢教”、“罢工”等群体性事件;三是因招生、毕业证书、学籍问题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四是因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五是因涉及高校师生的刑事、治安、交通案件及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六是因高校扩建,征地拆迁、施工、拖欠工程款、集资建房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七是因“涉日”、“涉法”、“涉台”、“涉藏”、“涉疆”等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引发的高校师生集体签名、集会、串联、游行、示威、请愿的事件;八是因其他原因引发的高校群体性事件。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由多人参与,以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或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影响、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校园和社会正常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事件。参与者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民主意识,但参政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参与的广大群众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即或是有个别人在背后组织、煽动,但众多的参加者却不明真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参加,而不是要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若事态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易被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会使矛盾性质发生变化。整个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成因潜在)、中期(呈现激化)、后期(对抗化解)三个阶段,前期工作为化解苗头,中期工作为控制平息事态,后期为治理事件形成的根源。中期(呈现激化)阶段是矛盾变化的关键时期。

三、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一项复杂、细致、艰巨的工作,要坚持以“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为原则,以“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为总要求,以“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妥善处置”为方针,切实做到“早知道、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水平。

1、加强对情报信息的收集和研判,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对高校群体性事件要做到发现早、控制快、解决快。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要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定期排查,定期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情报信息。要加强对情报信息的研判工作,通过对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做出预防和处置该事件的工作方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弄清事件的起因、规模、闹事者意图等基本情况,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行动性情报信息,对闹事者想什么、骨干人员在做什么等要了然于心,做到“事动我知、他动我清、耳聪目明”。同时,要建立经常性的矛盾排查机制,围绕社会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定期不定期地排查不安定因素,真正做到“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2、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为成功化解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奠定组织保障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权威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明确职责,制定工作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由指挥中心发出指令,统一组织、调动、协调各有关部门、院(系)开展工作,确保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向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公安机关报告情况。最高决策者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决策中,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外,随机性和机动性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任意行事。灵敏高效的指挥机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前提;加强信息沟通,取得上级的支持,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政治保障;指挥靠前,严密组织,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审时度势,刚柔并济,是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策略;化解矛盾,铲除病根,是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标志。

3、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在群体性事件中,不少人往往抱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法不责众”等心态。对此,各高校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民主与法制讲座等举措,切实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把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要以案释法,使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参与闹事的危害性,暴力抗法的违法性。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通过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让每个参与者对照法律找出其行为的合法性和违法性,同时要迅速表明学校和公安机关的态度,对他们的合法、合理要求应予尽力解决,对他们的无理要求不予采纳,对他们的违法行为将进行追究,从而达到分化瓦解闹事者、孤立少数挑头人员的目的。

4、坚持以教育疏导为先的原则,积极化解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正确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领导艺术,需要正确地判定群体事件的性质,准确把握事态发展变化规律,审时度势,讲究方法、注意策略,既不能犹豫不决,贻误战机,也不能简单行事,激化矛盾,扩大事态。要因时、因地、因情,综合地运用思想的、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凡未发生影响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应由学校去解决,不应把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推向一线,不能用强力手段解决师生的利益矛盾问题,这样既容易增加对立情绪,也可能激化矛盾。为此,学校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可以依靠学校党团组织、有威望的教师和学生骨干开展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在先,法治教育在先。并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采取教育疏导、降温化解等方法进行处置。

5、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审慎处置,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凡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要在上级机关的领导下,请求公安机关及时到达现场,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原则,依法进行妥善处置。同时请求公安机关调集足够警力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的外围控制,既要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和不法分子混入校内滋事,又要防止学生走出校园,影响社会稳定,全力把事态控制在校园内部。一旦发生群体性严重打砸抢烧等行为和敌对势力插手等现象,要配合公安机关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封闭校园,保卫重要目标,依法处置,控制局面,平息事态,坚决防止事态升级扩大、蔓延、发展。同时配合公安机关适时固定违法犯罪证据,为事后打击犯罪分子作好准备。

6、做深做细善后工作,坚决防止事件反复

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后期的安抚、化解、教育工作应及时跟进,否则在表面平静的背后还会有更大的隐患,随时出现反复。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准确估测群体性事件在初获平息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研究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新方法、新举措,因势利导,安抚参与群众,理顺各种关系,防止工作出现反复。一是兑现承诺,妥善处理善后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兑现现场处置中合法的、合理的承诺,取信于民。特别是对事件中造成的人身、物质损害等问题,要分清责任,依法做好赔偿、修整工作。二是防微杜渐,认真做好回访和安抚工作。要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进行回访和安抚,巩固处置成果;对那些情绪不稳定、在事件中牵头的骨干人员一方面要加大教育警示力度,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跟踪,掌握其动态,防止出现新的问题。三是以案说法,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教育群众包括被处理人员家属,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消除其对立情绪;另一方面要教育管理者,反省工作中的失误,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从管理者自身消除和减少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信息由武装部 保卫处 提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