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的探讨
石成贵
(BOB登陆链接 四川 南充 637131)
【摘 要】高校校园的平安、稳定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分析平安校园建设的内涵入手,结合高校实际,分析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形势,积极探寻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
【主题词】新时期 平安校园 建设 探讨
一、平安高校建设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平安”一词,《辞海》中解释为“安好”。《说文解字》中释为:“平”为平坦、平定;“安”为安全、安稳。
结合“平安”的释义,“平安高校”指的是高校校园及周边与校园相关的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平安高校”的内涵涵盖两个方面,既有内心、内部的安定,又有外部环境的平稳安全。
“平安高校”与“建设”作为一个集合体,是指在政府及学校的倡导和努力下,通过各方力量的推动,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使这种校园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追求。
从平安高校建设这一基本含义来看,它应包括和谐、理性、稳定、秩序四个基本特征。
和谐,意味着人际关系融洽、宽松和团结。是平安高校建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理性,意味着不盲目冲动,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分辨力和行为控制力。是形成治理学校、处理事情共识的根基。
稳定,意味着高校的整体平稳、安定。包含政治稳定、教学稳定、校园生活秩序稳定、人心稳定等。
秩序,意味着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校园各个有机体在运行、发展和变化,保持相对平衡、稳定和协调的状态。在混乱无序的校园环境里,师生不可能有安全感。
二、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维护高校政治稳定的形势更加严峻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高校历来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西方反华分子和民族分裂势力进行思想意识渗透、和平演变与破坏活动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场所,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打着自由、民主、人权、交流的幌子,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和“溶化”的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经济地位加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强化在思想领域的争夺,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大学生。他们利用大学生思想活跃、盲目接受新生事物且社会经验不足、政治鉴别力弱等特点,使其逐渐认同、依赖西方的文化理念,而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法轮功”等非法邪教组织利用电台广播、邮寄信件书刊与光盘、张贴和散发传单小报或利用网络进行蛊惑宣传,或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企图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宗教在大学校园有蔓延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师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另外,民族分裂势力也十分猖獗,“台独”、“藏独”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非法活动也从未停止。
(二)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危机日益突出
高校的扩招、合并、建设和发展,在给高校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校园安全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使得校内人员的来源、层次、结构、素质日益复杂,进一步加大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扩招后大量增加的学生、教师以及员工的需要,生活设施陈旧,线路老化落后,消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之部分师生消防意识淡薄,学生宿舍自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高校存在着诸多消防安全隐患,火灾发生的几率在不断增加,消防安全任务十分艰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危机逐渐凸显。另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硬件环境在逐渐改善,教学设施、科研设施、生活设施大量在增加,而安全防范设施投入不到位,不协调。多校区办学,分散了管理力量,也增添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与此,因学校领导、老师教育不善、管理缺失,员工后勤服务差,一旦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学生与学校对立的情绪,除出现个案以外,则极易引起诸如打砸、罢课、罢餐、示威、游行等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学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薄弱
现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小接受着多方面文化的熏陶,个人意识较强,具有冒险精神,总是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认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往往忽视校方关于安全的忠告;同时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温室”中,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自立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挫折,容易产生逃避念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校园治安形势认识不清,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遇事易冲动,加之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个别学生会出现无所是从、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盗窃公私财物等现象,甚至还出现抢劫、坑蒙拐骗、杀人等恶性案件,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亟待提高。与此面临着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容易使大学生常常处于不安、焦虑、矛盾和失望当中,学生中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如不及时疏导,可能诱发或导致自杀、盗窃、报复、心理变态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周边环境较为复杂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往来也不断增加。从而在高校周围催生了不少商业、服务业场所,经营性商业网点甚至流动性的小商小贩遍布高校周围,并且发展迅速,异常活跃。这些人员流动量大,成份复杂,许多是不正规、不合法、不合格的,并有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高校周边的治安和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潜在的威胁。目前高校周边地区环境缺乏有效治理,特别是一些网吧、洗浴中心、小旅馆、小饭馆等,利欲熏心,经营中存在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威胁,也对校园的安全稳定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另外,社会上不法分子、闲散人员的侵扰, 对高等学校的安全形成一定危害由于社会上刑事犯罪案件、各种治安案件持续高发,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 也决不可能成为避风港, 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似问题。虽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治安工作, 并积极采取措施, 但高校校园内和学校周边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仍时有发生。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和闲散人员,利用学校某些部位安全防范的漏洞,伺机进行盗窃、破坏活动,特别是利用学生年轻、缺乏经验、安全意识薄弱等弱点,在学校周边甚至校园内,对学生实施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
三、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的对策
(一)抓基础,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三防”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在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师生员工是校园生活的主人,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职员工是主导,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以“珍爱生命”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主要内容校园安全系列活动,进一步唤醒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增强自身安全责任感,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营造校园“我要安全”的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奠定创建平安校园基础。同时要加强和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三防”建设,重点提升技防设施的覆盖面,向科技要安全感、要战斗力。
(二)抓保障,构建平安高校长效机制
1、强化门卫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严格盘查登记制度,履行好交接班手续,把好进出口关,构筑起校园安全屏障。
2、实行定期巡逻制度。按照学校重点部位和实际情况,制定巡逻时间、路线,明确巡逻职责,以保证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最快的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3、采取调查走访制度。深入各单位各部门调研,请师生对学校安保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广泛收集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力争将各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4、推进竞争机制、奖惩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师生个体的能动性,评优选贤,明德慎罚,对表现突出的,应及时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5、完善预警应急机制。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观,居安思危,将预防工作放在前面,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学校信息研判、应急决策指挥能力和各工作组处置能力。
6、建立“警校共育”机制。加强“警校共育”工作,落实校园警务和校园及周边巡防工作,提高见警率,依法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等秩序,严厉查处涉校刑事治安等案件。
(三)抓目标,落实整改安全隐患
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以“全覆盖、零容忍、务落实、重实效”为总要求,以防范责任事故为基准点,大力开展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责任、认真整改,彻底排除各类影响学校安全、威胁师生生命的重大隐患,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保障和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涉校涉生较大以上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排查不留盲区、不留空档、不走过场,要做到全覆盖、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要坚持边查边改的隐患排查治理原则,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罗列整改进程表,确定整改责任单位,认真开展治理整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稳定的环境。
(四)抓保证,师生群防群治
建设“平安校园”,是学校和师生共同致力的事情。学校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保障好师生的合法权益,严格履行确保校园平安、维护校园稳定的政治责任。防渗透、防颠覆、防和平演变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对校园网、贴吧的监控,切实预防和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和破坏活动。要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校园治安状况,切实增强师生校园安全感,妥善处理学校各种矛盾和纠纷,善于运用教育、协商、调整等方法,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平息冲突,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师生要学法懂法守法,学会自护、他护和自救常识,增强法纪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共同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安宁、和谐的校园环境。
【信息由武装部 保卫处 提供】
- 上一篇: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置
- 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