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系列评述(8篇)
日期:2017-10-15  作者: 来源:本站  浏览量:1412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2017年08月18日08:01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

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从今天起,新华社陆续推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阐释其中蕴含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面旗帜,指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寄托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凝聚亿万人民的奋斗,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军。

一条道路,通向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破浪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我们倍感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新局、谋长远、解难题、办大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半年经济增速6.9%!

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用稳的格局、好的态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鲜活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年砥砺奋进——

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推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一系列重大工作的推进,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终于办成。

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等多个高规格的“小组”“委员会”,到召开新闻舆论、文艺工作、群团工作等多个领域的最高级别会议,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一方面更加重视党的领导,另一方面着力管党治党。”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五年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危害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为之一振,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奋进步伐更加坚定。

以适应新常态为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愿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以谋定长远的眼光全面依法治国;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和平共赢”的心胸开启大国外交……中华大地上,一派百舸争流、只争朝夕的动人画面。

五年成就辉煌——

今年以来,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先后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而在此前4年间,中国已有累计5564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

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见证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追求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如椽之笔,续写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五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

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五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力破藩篱,“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进一步拓展开放格局;

体现社会和谐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五年来,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与时俱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保持和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到新阶段的同时,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新境界。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经济新常态到新发展理念,从“四个自信”到“四个伟大”,从“一带一路”建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长风万里,破浪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

我们倍加清醒: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不久前,因监管不力导致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甘肃省委和省政府被责成向党中央作出深刻检查。以“两办”名义对一个省区发出通报,措辞之严厉,问责之严肃,十分罕见。

敢于“自曝家丑”,敢于动真碰硬,这一举动的背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自觉和责任担当。

沧海横流,风云际会。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空前繁重的任务和艰巨的挑战。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这一重大战略判断。

把握“关键时期”,必须对我们身处的国情现状有清醒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认为,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把握“关键时期”,必须对我们肩负的使命责任有清醒认识。

在时空的坐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程过半;我国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使命交到了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指出,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事关党能否兑现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第二个百年目标能否开好局、起好步。

把握“关键时期”,必须对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有清醒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国内社会剧烈变革,伴随大国崛起各类风险如影随形;4000多万人口尚未脱贫,其中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反贫困斗争到了决战阶段;雾霾天气时常来袭,防污治污任重道远,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这就是总书记说的‘三大攻坚战’——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而越要成为强国越要化解风险。”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指出,坚决打赢这“三大攻坚战”,是我们必须妥善应对的挑战,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勇气、善做善成的智慧。

面对风险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先进性、纯洁性,就难以用“自身硬”去打国家和社会治理这块“硬的铁”。

关键时期呼唤关键担当,关键时刻要有关键作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漫征程上,任务和责任越重、风险和挑战越大,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立足国情,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增强忧患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我们愈发坚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高举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开拓创新,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在当今国外媒体评论中国的话语中,剔除那些抱着固有的偏见和别有用心的攻击,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中国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续写奇迹新篇章,世界期待,万众瞩目。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

党史专家们注意到,自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科学命题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主题词。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一条崭新的道路探索前行。30多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严书翰说。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道路自信是根本,理论自信是引领,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支撑,‘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我们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韩振峰说,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走老路,不走邪路。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央企业党组(党委)专职副书记进入董事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论认为,这一举措将通过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秘诀’。”中央党校教授祝灵君认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并以此指导实践。

理论之树常青,事业才能常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干出来的。实现百年梦想,谱写时代华章,仍然要靠埋头苦干,要靠实干兴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让蓝图不断变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高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只有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奏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华彩乐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回首过往,辉煌成就令人倍加自信。展望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张晓松、黄小希、朱基钗)

2.

把握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二

2017年08月19日10: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二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指明了航向。社会主义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前进。

站到新起点 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前所未有”确定了“中国号”巨轮的新坐标。

“今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牢牢把握”: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牢牢把握’的核心要义是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内在逻辑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人民至上这个价值取向。”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说。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

环顾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地缘政治因素错综交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

“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切中肯綮。

中国发展的“快车”,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在当今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反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广泛响应、取得超出预期成果。

当人们用双脚丈量中国的土地,就会发现:上海外滩的夜霓虹璀璨,贵州山区农村仍没有路灯“点亮”黑夜;港珠澳大桥似长龙卧波,西部峡谷的村医还要溜索过河给人看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挪威劳动生产率高达18.1万美元/人,中国仅1.4万美元/人;瑞士单位能耗经济产出高达25.6美元/千克标煤,中国仅3.1美元/千克标煤……“我们亟待通过创新挖掘劳动力大国的潜力”中国战略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说。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创造了耀眼的经济增长亮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如是说。

时代在变,民生诉求也在不断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执政党的郑重承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今,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也是不断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八个更”为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山西吕梁,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中国最贫瘠的土地之一。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如约”走遍了全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这里,他发出坚强有力的动员令——“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中国脱贫目标相当于4年内要实现阿根廷全国人口的农村贫民脱贫,平均每天3万人!

“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

——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权威人士指出,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施芝鸿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防范风险,中国社会多样化,发展极不平衡;精准扶贫,人对人,村对村,一个都不能落下;污染防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更有活力。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我们需要奋发图强。

创造新气象 开辟新境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越来越美好的发展前景,不仅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伴随着中国经济年中答卷缓缓铺展,超预期的经济数据让世界对中国再次充满信心。

正如德国《世界报》所言:“多年来一直有人预测中国经济衰退。现在,中国经济火车头正开足马力驰骋。”

强劲的“经济韧性”、蓬勃的“中国动力”,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中国方案”。

延续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保留住经济的韧性至关重要。

2017年上半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等“短板”领域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17.5%、14.7%和17.8%,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发展,势头不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不断改善,不断优化,趋于平衡,市场信心不断增强。

中国发展事关世界人民利益,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发展进入机遇期。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后劲更猛、底气更足,中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稳步提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信心无比!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 陈芳 余晓洁 胡喆 闫睿)

3.

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飞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2017年08月20日10:43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飞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历史是发展的推动者,是进步的见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痕?

  这是攻坚克难的五年,这是开拓创新的五年,这是成就非凡的五年。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镌刻下砥砺奋进的历史性变革,标注出继往开来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贡献。

  开辟新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江西永新,这个地处革命老区的贫困县,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瞄准今年脱贫“摘帽”目标,永新县将全县分为四大战区,建立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作战室,立下军令状,成立指挥部,挂起作战图。

  “向贫困发起总攻,这场硬仗必须拿下。”县委书记肖兵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13亿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冲刺到决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程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直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战走过了攻城拔寨的五年。

  五年间,面对贫困这一最大短板,以精准出实招、以实干见实效,2013年至2016年累计脱贫554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00多万人。

  五年间,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大家有更稳定的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大家有更可靠的保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大家有更优美的环境……

  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中国共产党人有此担当,有此自信。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我国发展成就呈现历史性变革。

  五年,不平凡的历程。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深化改革全面铺开的新阶段。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啃下硬骨头,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

  这是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新阶段。5年来新制定法律20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新阶段。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从量变到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发展水平提升出现历史性变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进程中,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更高、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速路。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实现深度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进一步巩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这种整体转型升级从我国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发展理念到发展目标、从国内到国际等,全方位地展开了。”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说。

强大活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卫星到地面进行量子密钥分发,从地面到卫星实现量子隐形传态。中国科学院8月10日凌晨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完成了两项最新科学目标。

  院长白春礼说:“这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向领跑者的转变。”

  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从跟随者到并跑者,并向领跑者迈进,这是近代以来所未曾有过的重大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跨越,呼唤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以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广阔的时代、历史和实践视角。”韩庆祥说。

  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大国的成长,可以由量来积累。强国的崛起,必须靠质的变化。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富到强,科技进步是基础——

  五年来,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标准,国产大飞机C919、天舟一号等国之重器接连亮相,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成果,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由富到强,文化兴盛是支撑——

  五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激发起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更广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世界。

  由富到强,制度完善是保障——

  五年来,以完善计划生育制度、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等为标志,社会治理改革持续推进;以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体制机制等为标志,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为标志,社会诚信基础越筑越牢……

  “起初它只是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后来它是大多数人眼里的一堆统计数字。”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说,今天的中国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的意识,中国人购买企业,通过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作为游客和商人融入城市的风景线,它不会就这样保持下去,程度会进一步增强。

胸怀世界——从中国智慧到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历史性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世界向何处去?人类走向何方?

  在当今大变局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中,许多政治家和企业家陷入焦虑和迷惘之中。

  从北京APEC会议到杭州G20峰会,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次次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持续向全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正在努力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合作共赢旗帜,引领开放变革潮流,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的壮丽篇章,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成就卓著的中国实践,为人类社会贡献出“走自己的路”的豪迈自信。

  道路决定命运,对中国是如此,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上前进,将“自信”标注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

  自信从何而来?

  来自于对道路的坚定不移,对理论的持续创新,对制度的日臻完善,对文化的薪火相传。

  “中国的发展之路,无论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都是独一无二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国家的发展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把握普遍性的基础上,特殊性对一个国家的成功更为重要。

  多极化的世界,理应有多样化的道路选择。中国用优异的发展成绩单,为其他国家探索和坚持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自信。

  实事求是的中国主张,为人类社会贡献出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路径。

  早在1989年,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

  然而,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

  “从贫富差距悬殊到难民潮危机,从民粹主义泛滥到恐怖主义猖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其固有的矛盾弊端和制度局限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姜辉说。

  中国开创的新的现代化道路,无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启示、经验——

  这是一条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道路。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使中国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佼佼者,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成为这个进程的受益者,而西方的制度安排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深谋远虑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理念。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主题是研究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当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时,坚持开放发展的中国毅然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彰显了中国气派。

  五年来,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推动文明多样性,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投行,从合作共赢到包容互鉴,中国为世界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新图景。

  新的图景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希望激励新的奋进。

  站上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赵超、安蓓、侯雪静)

4.

以“四个伟大”书写时代新篇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四

2017年08月21日10:12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以“四个伟大”书写时代新篇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奋斗历程,展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新使命,“四个伟大”内涵丰富而又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同时又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呼唤:“四个伟大”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凸显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今非昔比。在经济总量方面,2016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4.9%,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4.7%,而1978年比重只有1.8%,贡献率为2.3%。在居民收入方面,2016年全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1.2万元,而1978年只有300多元、100多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从大的历史背景看,中国创造了非同凡响的转型,这是伟大的成功故事。中国成为一个有责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大国,中国看自己和世界看中国的态度都在改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正在推动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从严治党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1%提高到2016年的92.9%……

这些历史性变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取得的,是由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保障的,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坚定前进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感召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理解‘四个伟大’,要紧紧扣住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和历史方位发生的转变。”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时代和历史方位发生转变。

“四个伟大”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我们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品格。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许多重要文献中把“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联系起来讲,意在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联系起来,把“打铁”与“自身硬”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与发展起来以后遇到更多的难题、挑战有关,与打的“铁”更加坚硬有关。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习近平总书记完整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在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不仅把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了,而且体现了手段、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认为。

时代变革对“四个伟大”提出新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行百里者半九十。离宏伟目标越近,越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如果说追赶阶段还有一些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话,超越阶段则更多依靠自身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说,“四个伟大”包含着对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以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的系统性、战略性安排,体现了大局意识、长远意识、整体意识、全局意识。

在新的发展阶段,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更多难题。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要补上短板、提质增效,要应对复杂环境、激浊扬清,离不开不断创新和突破,必须迎着矛盾向前走。

“‘中国世纪’是完全有可能到来的,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包括经济下行压力、环保问题、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等等,要注意防范“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来要通过破解大矛盾赢得大发展,解决大问题实现大进步,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辛鸣说。

有机整体:“四个伟大”各有侧重、有机联系、逻辑严密,需要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展现出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的勇毅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指引“中国号”巨轮的前进方向。

迎战艰难险阻,保持昂扬斗志——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担负起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艰巨历史任务,面临着“四种危险”、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各种突出矛盾困难和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斗争,既是一种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攻坚克难且“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实际行动。

五年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刘东超说,实践证明在充满着艰难险阻的前进道路上,最关键的是要克服精神懈怠,时刻准备战斗,始终保持昂扬奋发、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

打造坚强核心,提供有力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坚强有力,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才能成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领导核心。”韩庆祥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克服“四种危险”,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出台“八项规定”着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打虎拍蝇猎狐”组合拳重拳出击。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不仅一批“大老虎”纷纷落马,一大批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贪”受到惩处。

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党的战斗堡垒更加坚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明显提升。

认清历史担当,明确“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道路决定成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央保持战略定力,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需求,以及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继续推进这项伟大事业面临着新的考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展望未来,要按照新阶段的新要求制定完善方针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定前进方向,昭示奋斗目标——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从老百姓容易感知的角度,最终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奋斗目标。”辛鸣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当前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有助于最大范围团结各方面力量,最大可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经历了民族的沉沦与崛起,见证了历史的苦难与辉煌,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因此,我们更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谋篇布局,举旗定向。

施芝鸿认为,“四个伟大”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一个需要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的整体,具有覆盖、指导、引领全局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继往开来:“四个伟大”关键在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引领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

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实现蓝图考验能力。

专家们认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进“四个伟大”,朝着目标坚定前行。

——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好“四个伟大”提供根本保证。

作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牵动全局。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应清醒看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惩治腐败只是第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是进一步的要求。”辛鸣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加强学习教育和监督、建立长效机制入手,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施芝鸿表示,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推进好“四个伟大”提供力量源泉。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重大改革持续推进,一系列惠民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彰显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副主席阿克拉姆·扎基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源于紧紧依靠人民。“我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因为他们确实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并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准确把握民心所向。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汇聚起实干兴邦、共襄伟业的磅礴之力。未来必须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真功、求实效。当务之急就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在过去近40年让7亿多人脱贫基础上,未来3年让4000多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同时,大力推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新需求。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推进好“四个伟大”提供清晰指引。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要跟上并指引实践发展的脚步。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始终坚持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重大成果。

严书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梦为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关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新的发展阶段呼唤理论创新的指引。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新阶段有新特征和新要求,需要理论创新支撑和指引,我们要做好理论准备、拓展、尝试、概括。”韩庆祥说,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前理论创新要回答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四个伟大”。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展望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我们党必将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记者 刘铮、罗争光、谭谟晓)

5.

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五

2017年08月22日10:40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五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打好三大攻坚战,我们一定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决胜全面小康全局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打好三大攻坚战,是破解制约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一鼓作气向百年目标冲刺的现实需要。

“越要由大国迈向强国,越要化解风险。规模越大,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重要,风险也就越大。”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表示,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发展中遭遇的新挑战。

风险不容低估,困难要高度关注。要预见风险、防范风险,确保国家安全,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二字重千钧。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取得决胜。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言必行,行必果。从太行深处到大别山区,从陇中定西到吕梁山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5500多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4.5%,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在看到以往脱贫攻坚显著成效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继续这项伟大事业的难度。“中国还需要提高4000多万人的生活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前政策与合作事务负责人汉娜·赖德撰文称,减贫同样受制于收益递减规律,向上述贫困人口伸出援手的难度会变得很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摆脱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看来,打好三大攻坚战,必将极大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感。

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打好三大攻坚战,有助于加快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说,当前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污染治理的短板亟待补齐。

“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认为,打好三个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小康至关重要,也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局意义重大,将有助于我们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打好三大攻坚战就要敢啃“硬骨头”

“攻坚战”,意味着要过“深水区”、啃“硬骨头”,不是一个冲锋就能解决的。必须用改革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踏实的作风,瞄准靶子,精准发力,稳扎稳打,攻克难关。

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深化改革,锐意创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越是难题,越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寻找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正是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统揽全局、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多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积极主动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让重大风险通过改革发展得以化解,让深度贫困难题通过改革得以攻克,把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针对污染防治的难题,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率先在河北开展环保工作督察试点。

持续刮起的环保督察风暴,让对绿水青山充满期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目前,我国已实现对31个省份的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未来,随着环保督察等机制的不断完善,污染防治的力度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把握关键,重点突破。要在工作中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目前仍有4000多万的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再靠‘大水漫灌’的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要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辛鸣说。

而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找准着力点十分关键。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今年3月底,河南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成为全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兰考脱贫攻坚伊始,就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新增了贫困人口8845人,清退15756人,纠错26647人,为精准施策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地干部群众总结说,兰考率先脱贫,实施精准扶贫措施很关键。

实际上,无论是精准脱贫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或者是污染防治,都必须在关键施策上出实招、在重点突破上下实功,才能在落地上见实效。

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远近结合、方法得当。

三大攻坚战既是眼下必须攻克的难题,又是利在长远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三大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有高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忽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以金融领域为例,当前,各金融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专家提醒,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新的风险、产生新的问题,必须找对方法,把解决当前的问题和促进未来的发展相结合,稳步推进,确保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防止欲速则不达,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任务已经明确,冲锋号已经吹响。面对三大攻坚战,必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唯有迈过这些坎儿,才能迎来发展新阶段。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开创美好新局面

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打好三大攻坚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中西部22个省份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向中央立军令状,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这些有力的扶贫举措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行的。

“中央高度重视,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合力促攻坚的生动局面。”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如此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特点。

事实上,针对当前的三大攻坚战,中央已进行充分而具体的部署。比如,针对金融领域风险,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列为金融工作三项任务之一,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关系到污染防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就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了明确规划和要求。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打好三大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党的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中央政策能够落好地。

昭通市是云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在昭通市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有一个党员扶贫先锋队,105名党员编入三个支部突击队,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仅仅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乐利新村房屋改造、河道治理、道路建设、河堤建设等主体工程,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绿化、亮化、美化等附属工程。

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冲刺阶段必须迈过的坎,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坚决打赢打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团结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8月的塞罕坝,郁郁葱葱,满目苍翠,这里被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每年吸引着50多万名游客慕名前来。从沙漠变绿洲,从荒原变林海,塞罕坝治理的背后是三代人的艰辛付出。

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塞罕坝。污染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严防死守和真抓实干,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共同建设好、守护自己的绿色家园。

眼下,要在三年多时间里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才能最终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

“经过五年来的砥砺奋进,人民群众对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期待和信心,也对在此基础上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和信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奋发努力下,美好图景正在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均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如期实现。(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赵晓辉、王希、刘开雄)

6.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六

2017年08月22日20:33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六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党同人民的关系,蕴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

5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秉持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行进在新的“赶考”路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特征。

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

陕西延安,天朗气清。“为人民服务”广场,阵阵诵读声不时响起。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岁月峥嵘,情怀如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这是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与深化,是共产党人自我加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无处不在蕴含着大写的“人民”两字:

脱贫攻坚——“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深化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推进法治——“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城市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坚持人民立场,不仅要看民生改善的目标是否“更高”,也要丈量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更近”。

在延安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党支部大院里,一面特殊的墙引人注目。左右对称各写三个红色大字,分别是“问题墙”与“回音壁”。“问题墙”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张贴上墙,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接受百姓监督;“回音壁”则反馈落实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冯庄乡党委书记申连庚说:“一面问题墙就是党组织立在群众面前的一张责任状,让群众看到我们是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雷霆反腐到扎紧制度的笼子,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行动,锤炼了党性,净化了风气,赢得了民心。

坚持人民立场,更要看党员干部如何做。

前不久,在吉林省受水灾最重的永吉县,抗洪一线共产党员的“哨声”格外响亮。一路涉水、一路吹哨、一路敲门……挨家挨户嘱咐群众转移。村民们说,尽管洪水当前,但一听到哨声,就知道共产党员在,心里就踏实。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焦裕禄、孔繁森、沈浩、杨善洲、廖俊波……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汇聚成人民政党的磅礴力量,诠释出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践行人民共享——勾画发展蓝图为民谋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河南兰考,焦桐树枝繁叶茂,有不少群众驻足留影。

可以告慰老书记焦裕禄的是,2017年3月,兰考县告别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百姓奔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的动员令和庄严承诺,书写着人民共享这一宏大主题。

共享,意味着守住民生底线,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脱贫攻坚,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产业扶贫方兴未艾,精准扶贫持续发力。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到2020年,剩余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将要实现全面脱贫。

化解过剩产能,把困难职工安置当作关键环节;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截至2016年底,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截至去年11月,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6053.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坚守民生底线思维,拉着困难群众的手一起奔小康。

共享,重在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改革政策频出。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2016年倍差为2.72,比2012年下降0.16。

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防止“择校热”损害教育公平、让“拉杆箱一代”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养老并轨改革等逐渐填平“身份”鸿沟……党和政府一边努力做大发展的“蛋糕”,一边举起公平的改革“餐刀”,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获得应有成果。

创新创业,让更多的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91万户,同比增长11.1%。简政放权、政策扶持,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不仅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让更多人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共享,不仅要共享物质财富,还要共享文化成果——

民族复兴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丰饶的“精神家园”,能使幸福有着更坚实的依托。

河南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兰考文化馆、图书馆如今都免费对群众开放,去年我们还拿了300万元给文化场馆装了空调,不能让孩子们汗流浃背地读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 加大对原创精品扶持力度,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把人民的“小事”放在心上,把人民的“福祉”作为担当,这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公平正义,凝聚起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初秋的雄安新区,绿油油的青纱帐一望无际,玉米正结棒上浆接近成熟,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据新区管委会介绍,为了听取民声民意,解决实际难题,雄安三县每个村庄都下派了驻村工作组,上千名干部深入村庄一线,和村民同吃同住。

时光荏苒,初心不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蔚为壮观,基层群众自治生机勃勃,司法改革举措频出,让人民民主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中国式商量”,寻求“最大公约数”——

2016年11月24日,夜幕已经降临,而以“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热烈讨论还在继续。

协商民主,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主政治的高频词,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论述,“协商民主”蔚为大观。

无论是议事殿堂里的参政议政,还是基层议事会、圆桌问政会里的讨论争论,都通过协商民主寻求最大的共识度,以民意的广度提高决策的准度。

基层群众自治,用群众习惯的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

在郑州花园路街道办事处通信花园社区,活跃着一支“银发调解服务队”。

自2015年成立以来,他们已先后成功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案例80多起,为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我的家园我做主”。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用群众习惯的方式来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如今,以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小区协商、决策听证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村(居)民论坛等为平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满活力。

让公平正义不迟到、不缺席——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去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第一审判庭内,法槌落下,聂树斌案21年后终于沉冤昭雪。这是近年来一批冤假错案陆续被纠正的缩影。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力推进依法治国,打出一系列着眼于保障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的司法改革“组合拳”,让司法公正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具体而又真实的感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院已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34件。2013年至2016年各级法院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保障无罪者不受追究。

回应人民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月9日,陕西宝鸡至甘肃兰州高铁开通运营,甘肃、青海、新疆由此融入全国高铁网。

兰州市民高建礼迫不及待坐上高铁回宝鸡看亲戚。“感觉像飞一样,日子变化真大!”这位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从宝鸡坐火车到兰州,整整走了24个小时,而现在仅需2小时。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生动诠释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今天的中国,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重,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了关键,夯实了基础,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底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尽管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民生保障仍面临不少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地区脱贫后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安全网怎样能织得更密更牢?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如何实现……这一个个问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保障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

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教研部主任韩庆祥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价值尺度。如今,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更多的是面对发展起来后的问题,要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要求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今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就要树立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重在满足民生关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满足群众需求,形成的供给才可持续,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就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固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为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最坚实的依托。“从解决百姓关切入手来谋发展促改革,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系统全面的发展思路,其释放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同心合力,继往开来。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众志成城、接力奋斗,以“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定能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张旭东、杜宇、梁强、姜伟超、蔡馨逸、李鹏)

7.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七

2017年08月23日20:51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七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出新的号召,指明前进方向。

辉煌成就,见证不变初心;百年梦想,激荡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眺望未来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辉煌成就筑牢执政之基——党的建设为各项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012年11月15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

“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面对500多名中外记者,履新伊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如何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奋进?如何经受“四大考验”、克服 “四种危险”,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本色?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要兴党强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从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作出八个方面部署,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始终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把管党治党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注重从顶层设计上对党的建设进行战略谋划,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境界。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深化改革、网络安全、军队改革、经济工作等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皆亲自挂帅,带头攻坚克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召开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等,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夯实思想根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内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设环环相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了党性修养,拧紧思想政治上的“总开关”,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狠刹歪风陋习。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治理超标办公用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刹住了,一些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被攻克,规矩发力,铁律生威,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铁腕肃贪反腐。200多名原中管领导干部被查处,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 13万多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分,近3000名外逃人员被追回……“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坚持建章立制。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近80部,党规党纪的“笼子”越扎越紧,党的纪律生命线越筑越牢。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推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党员先锋模范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彰显……不断凸显的管党治党成效,兑现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践行着“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铮铮誓言。

莫道征途漫漫,回首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五年取得的管党治党成效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出乎国人的期待,而且出乎国际社会的预料,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了全党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信念和信心,明确了如何建成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兴党强党之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

深刻启示照亮前行道路——坚定自信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注入磅礴伟力

历史的演进,时势的发展,往往造就重大的选择。

2016年的金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的全会公报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风雨沧桑,苦难辉煌。党的历史充分表明,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

潮头掌舵,劈波斩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心民心团结一心,引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

“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至关重要的成功保证,也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启示。”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经验,熔铸出破解难题、打造坚强政治组织的坚定信心,激发出砥砺前行、更好担负执政使命的澎湃动力。

信心和动力,来自全党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铭记和践行——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发出的号召激励人心、凝聚力量。

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的建设聚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信心和动力,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6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进一步作出规定,作为对中央八项规定的拓展和深化。

从出行不封路、少扰民,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从考察点不作布置,了解最真实情况,到鼓励说真话、谈问题,多同普通群众接触……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身正为范、以上率下;各地区各部门向党中央看齐,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信心和动力,来自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内向、自我革命、改革创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党内破坏规矩、污染政治生态问题,“稻草人”和“破窗效应”现象……直面党内种种顽症痼疾,解决问题、敢于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担当。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提出增强“四个意识”、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南,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引党建领域改革在革故鼎新中向前推进。

信心和动力,来自坚持系统思维,管党治党思路举措更加科学严密——

思想建党的成果要靠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制度治党要以思想建党为前提和基础。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思想建党提出明确要求,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划定制度建党的刚性规范……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更高阶段向纵深发展。

信心和动力,来自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透射出中国共产党植根90多年光辉历程的坚定自信,显示出与人民风雨同舟的高度自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使得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德国知名中国问题学者、“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专家沃夫拉姆·阿多菲博士评价,“更为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挺立潮头迈向光辉彼岸——永葆生机引领从胜利走向胜利

夏末的西柏坡,青山滴翠。西柏坡纪念馆前,红旗高高飘扬。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称为“进京赶考”。

6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民众矢志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一种认识更加清醒: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风险考验,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承载时代与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一种信念更加炽烈:

“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对管党治党作出新谋划、提出新目标。

“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都在于党。”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就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应对新挑战、面临新前景,必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着眼未来征程,党的建设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应对新挑战、面临新前景,必须坚持党性锤炼,锻造一支坚若磐石、勇往直前的钢铁先锋队伍——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搞好党的建设,关键在于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调加强党性修养,重视党员的高素质培养;严格日常教育和管理,要求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思路举措,将进一步促使广大共产党员把目标牢记心中,将使命扛在肩头。

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和育人标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新机制、新制度落地生根,必将推动“关键少数”表率作用更加明显,队伍的纯洁性、战斗力不断提升。

应对新挑战、面临新前景,必须严明纪律规矩,执纪从严、健全制度、强化监督——

今年7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发布,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2016年底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前提,在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为在全国推开积累有益经验。

更多部署安排正在发力: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注重严字当头,从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加强党内监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执纪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作风建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防范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问题……制度管党、从严治党的扎实步伐继续迈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人们看到,从扶贫攻坚到改革发展,从抗震救灾到科技创新,广大党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450多万个党组织正在成为450多万个战斗堡垒,8900多万名党员正在成为8900多万名干事创业的先进模范。

我们的事业前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哪里。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领“中国号”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邹伟、崔静、罗沙)

8.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八

2017年08月24日11:16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八

在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一种智慧与思想,愈发吸引着无数探寻的目光。

是总结,亦是宣示。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坚定有力的号召: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沧海横流、勇毅笃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

位于北京西北的八达岭长城游人如织。徜徉在此的人们也许尚不知晓,脚下百米深处,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铁地下车站正在修建。

这一旨在连接北京与2022年冬奥会场地的超级工程,又一次使一个从千年文明中走来的发展中国家,惊艳世界。

日新月异、梦幻穿梭,中国的发展,恰如覆盖全国、走出国门的高铁,不断创造着新纪录。而引领这趟列车行稳致远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格外引人入胜。正如西方媒体的评价,“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戏剧般崛起背后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做出的论断,标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也昭示着一种道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正在面临更大的前进机遇。

走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摆在眼前的,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转型加剧,利益格局分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国际秩序深刻变革……

正如长期专注中国研究的美国专家库恩所做出的观察: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型。

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共识、感召奋斗。

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书愈发清晰,路线图不断升级。

回首“很不平凡”的5年,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1000万,全面实现9年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基本医疗保障网和养老保障网……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当中国登上联合国安理会讲台,代表全球140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当中国克服自身经济下行的压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当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设立,带动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搭上“全球化”的“快车”“便车”……

伟大的思想,总在历史的深处,散发智慧的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

2014年9月以来,一本中国书籍在海外的发行创造了“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截至2017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2个语种、25个版本、625万余册的发行量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个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战略部署与创新实践中,这些话风鲜活、观点鲜明的语句,不断刷新着世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发现。

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

立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新一轮转型升级。

瞄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牛鼻子”,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战略部署进行系统升级,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出总体方略和战略指引。

认清改革攻坚期的“变”与“不变”,洞悉发展关键期的“时”与“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5年来,在中国换挡变速、风险叠加的历史关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新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力度和速度显著增强,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继往开来、守正出新——承载伟大梦想的航船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金秋时节,来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游客,常有误入桃花源的错觉: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草原“碧毯”与星罗棋布的湖泊交相映衬,美不胜收。

这里是黄河源头的第一县,也是三江源的核心区。这里曾拥有大小湖泊4077个,享有“千湖之县”的美誉。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超载过牧等因素,湖泊急剧减少,玛多百姓“守着源头没水喝”,藏族民众的美丽家园面临严峻挑战。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探索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体制,打造美丽中国的“生态之窗”。牧民们纷纷感叹:我们的“千湖美景”又回来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种关系子孙后代的战略思考,对于今日之中国,尤为紧迫、弥足珍贵。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剩3年多时间,在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过程中,如何既保证发展的速度让人民满意,又保证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一道更为艰难的治国理政课题。

有信念,就不怕山高;有旗帜,就无惧路远。

一个总在创造奇迹的国家,不会忘记有过怎样的出发。

翻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正是中国共产党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照亮了亿万同胞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前程。

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不会忘记开启“长征”时的初心。

穿越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求真务实的行动派,坚持开辟出一种思想理论的新探索、一种制度文明的新形态。

一个迈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更不会忘记从逆境中走过的路。

追溯中华民族兴衰史,正是中国共产党把亿万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在为《真实的中国》所作序言中,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曾这样写道:“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从昨天走向今天,中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成果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今人的奋斗之路。

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还将把办好自己的事同世界人民的期盼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5年前,这庄严的承诺曾令13亿多人心潮澎湃。而今,它所标注的时空坐标既催人奋进,又发人警醒。

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人口比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数还多的国家,怎样加速推进现代化新征程?

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一个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的政党,怎样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对标第二个百年目标,一种已被实践反复验证的科学理论,怎样指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一个曾以古老文明傲立世界的民族,怎样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百字胜千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指明方向。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说:“党的十九大将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既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一次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也将对这个纲领的制定发挥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做到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沃夫拉姆·阿多菲博士说,“更为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仍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增强执政能力,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鉴往知来。

96年前,眺望即将到来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目光坚毅: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今天,面向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吴晶 胡浩 姜潇)





Baidu
map